一、比特币有无追踪性
比特币有追踪性。
比特币的交易信息可以被所以人看到(这里指资金流动去向,比如你把多少比特币转到了另外一个账户),但是与这个账户关联的用户信息是看不到的。
对于单笔比特币的交易实时追踪溯源需求,可以通过访问区块链浏览器,输入交易产生的唯一txid(transactionid)去观察资金流向。
二、比特币挖矿为什么耗电量那么大
比特币网络的计算机(矿机)需要不断进行计算,平均每几分钟产生一个区块,获得新生成区块的用户,可以赢得一定数量的比特币,这一过程被称为“挖矿”。矿机的算力越强,挖矿速度越快,挖到比特币的概率也就越高。投资者为了获利,自然会购买更多的矿机,并让其长时间运行,在此过程中消耗大量电力。
近日,剑桥研究人员公布的比特币耗电指数显示,如果把比特币视作一个国家,它将位列全球耗电量最大的前30国之一,比特币挖矿的年耗电量大约是121.36太瓦时(TWh,1太瓦时为10亿度电)。
扩展资料
比特币一周暴跌20%
2月15日-20日期间,比特币飙升至创纪录的58000美元以上,但自那以后一直在下跌。本周,比特币又暴跌了21%,创下了自去年3月以来的最大周跌幅。追踪比特币、以太坊和其他三种加密货币的彭博银河加密指数(Bloomberg Galaxy Crypto Index)本周也下跌了23%。
虽然比特币经常被吹捧为新的“数字黄金”,但真正的黄金明显表现更好。现货黄金运行于每盎司1764美元附近,本周下跌约1.1%。与此同时,彭博美元即期指数上涨了0.4%,有望创下一个月以来的最大涨幅。
根据外媒汇编的综合定价数据,比特币价格在周五早些时候一度跌破45000美元的关键支撑位。
三、为什么说比特币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泡沫
不久前,全世界比特币总值首次突破了十亿美元。对于一种没有中央银行或其他权威机构支持的纯虚拟货币来说,这是项了不起的成就。但这也是暂时的:我们正经历着一场比特币泡沫,而泡沫的破裂只是时间问题。
说泡沫注定破裂有几个原因。头一条就是:因为它是泡沫,不管什么图表,要是长成了上图这样,必将在某一刻迎来以泪洗面的结局。但还有更深层的原因——比特币是由商品和货币形成的诡异混合体。比特币的商品价值是由其货币价值产生的,但随着它的商品属性愈发显著,它作为货币的用途也就越小。
但对比特币泡沫更深层的研究仍然是有价值的,因为对于所有关注支付、货币或信任的人来说,这其中都蕴藏着迷人的内涵。
有史以来最优秀的支付方式
首先,让我们回到2011年6月12日那个星期天的晚上。那天发生了史上首次大型比特币盗劫案:如此简单粗暴的盗窃,甚至不妨将其看作一起完美犯罪。一名男子——我们只知道他叫“全枉然”(All In Vain)——当晚就寝前让自己的Windows电脑开启着连入了互联网。这台电脑的数字钱包里存有2.5万个电子货币。当他周一早晨醒来时,钱包还在,可是钱没了。
在当时,那2.5万个比特币价值约50万美元;今天,它们大约价值为350万美元。如果全枉然能在盗窃发生后的那几分钟注意到的话,他还有可能保住这笔钱。可是他睡着了——而在盗窃发生十分钟后,这就成了板上钉钉的事实,无可挽回。全枉然要想拿回这笔钱,除非是那个小偷将其拱手送还。
谁也无法找到偷了全枉然的那个人。这是因为,比特币被另一位化名“中本聪”( Satoshi Nakamoto)的神秘网民设计成了数字世界完美的匿名支付方式。这正是比特币的特点之一:一旦支付便无法追回。同样的,如果有人付给你比特币,你便毫无疑问地成为其拥有者。你无需认识或信赖支付者——你只需要知道,钱已经进入了你的虚拟钱包,等着被你存起来或者花出去。
比特币被设计为——并且从很多角度来说,已经成为——完美的数字货币:没有部分准备金系统、匿名,而且具有极高的加密安全性。对于任何曾为银行的无能所苦,或是不满于在国内外付款时产生的额外费用的人——也就是说,我们所有人,比特币有可能成就支付的终极愿景。尤其诱人的是,比特币实质上对执法和税务机关而言都是不可查察的。
但这些优势同时也是软肋。谁也不想冒险在一夜之间失去价值百万美金的货币,只因为有个电脑黑客比他们技高一筹。
可眼下看来,比特币仍在许多方面都是有史以来最优秀且最干净的支付方式。所以,如果我们想要创造出更好的替代品,就一定要借鉴比特币的长处——但也要从它的弊端中吸取教训。
比特币:特点逐一来分析
比特币的源代码是开放且公开的,这也意味着全世界每个黑客和译码人都能尝试将其破解。而他们都得出了同一个结论:这套算法确实可靠。关于它的匿名性和可扩展性究竟如何还存在着疑问,可是当比特币在2009年年初甫一问世——是时正值全球大规模金融危机的风口浪尖——便立即吸引了一批怀有无政府主义乌托邦理想的人群,这些人都是高科技产业中的自由主义人士,他们驱动着大量的网络革新。
包括中本聪在内的这些人对现有金融机构的不信任绝非特例。而使中本聪与众不同的是,他把这种不信任化为哲学理念,而这正是比特币项目背后最重要的驱力。当他于2009年2月将比特币介绍给世人时,中本聪夸口说他的新货币实现了“完全分权化,不存在任何可信赖方”。并且,他非常详细地说明了在他看来亟待解决的问题:
“传统货币的根本问题是使其运转所需要的信任。我们必须信任央行不会使货币贬值,可是法定货币的历史充斥着对这种信任的背弃。我们必须信任银行会保存好我们的钱并以电子方式转移,可是他们在日渐高涨的信贷泡沫中仍毫无保留的把钱贷出。我们不得不把我们的隐私托付给他们,并信任他们不会让冒名顶替者从我们的账户把钱卷走。”
中本聪可不是偏执妄想狂:他在这里所说的与沃伦•巴菲特在2012年写给股东的信中所讲的并没很大区别。
“在现有货币体系下,已知投资类型包括货币市场基金、债券、抵押贷款、银行储蓄,以及其他方式。这些基于货币的投资方式中的大多数都被看作‘安全的’。实际上它们属于最危险的资产形态。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这些投资方式已经摧毁了许多国家的投资者的购买力,哪怕这些投资者还是能持续适时地收获本金与利息。此外,这一可怕的后果还会一再重现。政府决定了货币的最终价值,而体系因素偶尔会使他们偏向引发通货膨胀的政策。这样的政策时不时便会失控。
“即使是在美国这个强烈呼吁货币稳定的国家,美元自1965年我接手伯克希尔公司的管理工作以来贬值的幅度也高达惊人的86%。那时1美元能够购买的东西今天要花多达7美元才能买到。”
如果你持有美元,你就要信任美国政府不会摧毁你的财富。对比之下,比特币建立在不信任的基础上——它被特意设计成一种“人人为己”的货币。全枉然因为他的愚蠢受到了比特币界很多人的指责:把电子钱包存在一台联网的Windows机上,他是怎么想的?
但即便是在使用比特币时,人们最终还是免不了要信任别人——而他们所信任的对象结果往往并不可靠。MyBitcoin事后被发现是个骗局;Mt Gox遭遇黑客毒手。目前人气较高的新兴比特币公司是Coinlab,但是考虑到黑掉这些公司所能带来的收益,而且执法机关对这类犯罪分子毫无兴趣,他们始终要面临损失客户财产的风险。
零信任
比特币所具有的如此程度的不信任既是特色也是漏洞——其实我们大多愿意把囤积财富的任务外包给一家信得过的大型机构,而不是把1千美元藏在老橡树根儿石墙里黑色的火山岩下头,或者是把一共9万美元的百元大钞用铝箔纸裹起来藏进冰箱。自己管理比特币的风险很大,而且需要较高的电脑技能。可是把自己的比特币托付给别人保管所需要的信任正是比特币旨在规避的。
比特币对财务机构与生俱来的怀疑不仅使其与法定货币泾渭分明,也使其与其它虚拟货币迥然不同,例如美国的Facebook币、中国的Q币以及全球最大的虚拟游戏《第二人生》(second life)里的林登币。所有这些虚拟货币都在发明该货币的公司的严格监控之下,并且在这些特定的经济体系外几乎毫无价值。
这些虚拟货币中,一部分在规模上和比特币大致处于同一个数量级,尽管很难对其进行同等意义上的比较。举例来说,Facebook币的年收入大约十亿美元,而2007年Q币的市场大到了让中国人民银行出面干预,号召各公司停止用Q币进行交易。在最近这场泡沫中,比特币一天的交易额曾超过3000万美元,而多数时间每日交易额也有500万美元以上。这样可得每年的交易额约为20亿美元,只要泡沫不破裂。
四、为什么比特币交易不会被警察追踪到
可以被追踪到,而且概率不低。比特币是高度匿名机制。可以看到交易的流转,但是不能确定账户对应真实世界的人。警察或者说任何人都可以看到地址,看到里面的钱,却无法干涉里面的比特币使用。经过几次转账后就无法分清比特币的来源了。
比特币不是不可追踪的,每一笔交易都能一直追溯到coinbase。只是因为地址可以任意无限生成,从而具有了一定的匿名性。但钱包地址公开,只有拥有密码(私钥)的人才能有权使用。如果拥有者丢失了密钥,地址里面的比特币将永远无法使用。除了拥有者本人,任何人无法干涉。
比特币账户就是一个地址,一个地址对应一个账户,但是比特币开户是不需要身份证明的,所有人都可以开通比特币账户,而且比特币账户可以开通的数量比全地球的沙子还要多,一个人可以对应多个账户,所以不知道具体这个地址对应哪个人,也就是匿名。
比特币洗钱方式
比特币就是去中心化的货币,线下无网络情况下都可以保存的一堆数据。现金交易十分敏感,无论是取现还是转账都会留下是否明显的痕迹,但是比特币去可以完美的去除这个痕迹。
比如给你1000个比特币,假如比特币1万一个,那等于给你1000万现金,往往洗钱组织有两种洗钱方式。
一种是利用假身份在平台获得这1000个比特币,然后重要的一步就是提币,把BTC提币到本地U盾冷钱包,然后把这个冷钱包直接进行约等于1000现金的交易,还有一种就是直接获得比特币后放入冷钱包,直接把冷钱包U盾寄出去。